2021年9月7日,由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举办的术山有径 巧走唯“新”---APT外周介入新路径 西南站在线上成功召开,9名来自西南地区介入领域专家,围绕经桡动脉入路的外周血管介入治疗进行了热烈的探讨。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周石教授、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庆东教授、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黄明教授、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继红教授主持会议,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赵许亚教授,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安天志教授,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甘井泉医生,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姜华教授,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游科医生作为会议特邀嘉宾,带来精彩的专题和病例分享。会议内容回顾整理如下,以飨读者。
周石教授首先介绍了莅临会议的专家,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。周石教授表示,由于疫情关系,无法与各位专家相聚线下,感谢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搭建的本次学术交流平台,使大家能相聚线上,共叙友情,探讨学术。周石教授认为,近年来,经桡动脉入路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正在蓬勃开展,其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大,经桡动脉入路的途径在未来一定是外周血管介入主要途径之一。期待通过本次会议,提高西南地区介入专家经桡动脉入路介入手术的水平,使桡动脉入路技术在西南地区更加普及。最后,周石教授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!
李庆东教授表示,能与各位介入同道相聚在线上,非常开心。经桡动脉入路的外周血管介入是顺势而为的技术,可以改变介入科医师的习惯性思维,使患者更加舒适,也为介入技术拓展更大的空间。希望各位专家同道在本次会议中各抒己见,畅所欲言,期待与各位专家相聚在线下。
黄明教授表示,经桡动脉血管介入早期主要应用于冠脉介入手术,近年来,逐渐开始应用于外周介入领域。经桡入路外周介入手术是一种新技术,其解剖学基础,实践操作的要点,并发症的预判与处理等问题,都需要各位专家进一步深入探讨,也需要介入术者不断提高技术水平,为患者带来更好的体验。非常有幸能与各位专家同道汇聚一堂,共同探讨桡入路相关问题,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!
赵许亚 教授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
《经桡入路肝癌治疗现状》
TRA在外周介入领域是安全可行的,其穿刺成功率、手术成功率与TFA相当,穿刺成功率可达98.2%。荟萃研究证实,同时接受TRA与TFA两种方式介入治疗的患者,与TFA相比更偏好于选择TRA。TRA较TFA的手术成功率低,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。TRA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TFA,但未发现时间延长的相关不良反应。在辐射时间、辐射剂量、造影剂量、术后血管并发症方面,TRA与TFA无显著性差异。
经桡动脉入路的优势:经桡动脉较经股入路,患者术后无需卧床制动和压迫;桡入路穿刺相关并发症少于股入路;术后无需制动,降低发生深静脉血栓/肺栓塞的风险;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术前无需停药;随治随走,可完成日间手术。
器械发展情况:目前器械厂家已经开发了经桡动脉介入手术的专用器械,并不断改进,逐步满足临床需求。比如国产器械厂商埃普特医疗的Braidin血管鞘组、Angiopointer造影导管、Dragon Wind微导管等。
穿刺途径:常规为桡骨下端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位置,也有报道可于左侧鼻烟窝远端桡动脉端入路。术前需进行Allen实验,判断桡动脉与尺动脉血供情况。
不适合进行桡动脉入路的患者:Raynaud’s现象、Buerger’s疾病,桡动脉迂曲成袢,桡动脉过于纤细,Allen实验阳性。
并发症及处理:1,痉挛。预防措施:可使用鸡尾酒(硝酸甘油与维拉帕米);镇静及让病人放松;鞘管拔出前重复NTG;使用亲水鞘;轻柔操作鞘管。2,肉芽肿反应。典型出现在术后2周。3,桡动脉穿孔。主要由于桡动脉走形迂曲或成袢。
安天志 教授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
《顺流而下-经桡入路病例分享》
为减小桡动脉穿刺点损伤,并提高穿刺成功率,初学桡动脉入路的术者,可使用微穿刺系统。术中使用APT 2.5F预塑形微导管,由于微导管本身具有的弯度以及良好的扭控性,可直接操作微导管,在没有导丝帮助下通过胃、十二指肠等大血管分叉。APT微导管可承受800PSI的压力,术中可使用微导管进行造影剂高压注射,对病灶远端进行判断。APT微导管可具有优异的显影性,头端Marker便于术者判断导管位置。为避免微导管退出时,携带血栓块,可使用肝素化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头端。
桡动脉血管纤细,术者在选择时候应该思考患者情况是否适合反复穿刺。冠脉领域的PCI手术,只需要一次介入手术,而肿瘤病人可能需要多次栓塞介入,反复穿刺桡动脉是否会造成更大的血管损伤,甚至影响手臂未来功能,这需要术者在术前详细评估。经桡动脉入路,从穿刺,术后止血压迫,术后制动等角度来看,患者体验无疑是更好的。术者可以先从仅需一次介入手术的患者开始,让患者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舒适性,从而提高患者体验。
甘井泉 医生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
《经桡动脉入路治疗子宫腺肌症一例》
病例情况:患者为36岁女性,因“腹胀10余天“就诊。2019年就诊病理检查示子宫内膜增生,诊断为子宫腺肌症,予亮丙瑞林治疗。现影像学检查示子宫体积明显增大,诊断为子宫腺肌症。拟行双侧子宫动脉造影+子宫动脉栓塞术。
手术过程:使用APT桡动脉鞘穿刺左侧桡动脉,置入鞘管, APT 造影导管(125cm,C2)经左侧锁骨下动脉进入主动脉。超选进入右侧子宫动脉。造影,显示:右侧子宫动脉明显增粗,染色丰富,体积明显增大。通过APT微导管,使用300-500微米及500-700微米栓塞微球续贯栓塞右侧子宫动脉。随后完成左侧子宫动脉栓塞。复造影显示双侧子宫动脉栓塞良好。术后,压迫止血6-8小时,予以通便、止痛、抗感染等对症处理。
病例总结:经桡动脉行UAE具有以下优势:桡动脉位置表浅,易于术后止血压迫,恢复快,可缩短术后观察时间;患者术后无须卧床与下肢制动,避免了长时间卧床带来的不适和并发症;患者可通过体位变化来缓解栓塞后综合征的程度,提升舒适度。经桡入路介入手术,术前Allen实验和手术器械选择是关键。
姜华 教授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
《术后上消化道出血适时上入路效果佳》
病例诊疗情况:患者为81男性,既往三次行结肠手术,现因造瘘袋出血于5月4日就诊本院。入院诊断为胃肠术后消化道出血,拟完善相关检查,给予补液、输血治疗。5月5日输血四次,5月6日再次发生造瘘口出血,血常规示HGB 64g/L,急诊会诊后拟行急诊介入治疗。第一次行股入路介入手术,肠系膜上动脉造影,可见第一空肠支远端假性动脉瘤形成并活动性出血,拟灌注血凝酶,使用明胶海绵栓塞。由于患者出血动脉开口复杂,术中多次更换造影导管,超选失败。后更换为微导管,成功超选至相邻小血管内,予以凝血酶灌注并明胶海绵栓塞。第二次肱动脉介入,造影显示原出血位置仍有少量出血,行凝血酶灌注,明胶海绵末梢栓塞,弹簧圈近端巩固栓塞。术后予以对症支持治疗。患者5月15日出院。
病例总结:消化道出血,动脉口向下,由股入路介入治疗,二级、三级血管超选难度较大,往往难以完成,带来大量射线曝光;由肱动脉或桡动脉等上部血管入路,可避免回头弯,利于超选并减少射线曝光量。
游科 医生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
《经桡入路栓塞联合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病例分享》
经桡入路肝癌介入解剖因素:解剖位置表浅,没有主要神经和血管,手部有双重血供。
经桡入路肝癌介入临床因素:减少大出血,减少主要血管不良事件,降低总体死亡率,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,容易止血,增加患者舒适度,缩短住院时间。
适宜经桡入路灌注化疗:晚期肝癌栓塞效果欠佳,巨大肿块栓塞不完全,多发肿瘤栓塞不彻底,反复栓塞出现栓塞耐受,栓塞相关血管并发症。
桡入路手术器械选择:APT 5F Braidin血管鞘(桡鞘)、APT 0.035" 180cm亲水涂层导丝、APT 5F 125cm Cobra亲水涂层造影导管、APT 2.5F 150cm Swan Neck Dragon Wind 微导管、APT 0.018" 180cm A弯涂层导丝。
嘉宾讨论
周石 教授
行桡动脉入路介入手术患者更加舒适,由于是顺血流方向,超选择插管更加容易,虽然操作难度更高和并发症相对更多,但是随着术者操作水平的提高,对桡动脉穿刺建鞘的理解加深,并发症也必将逐步克服。经桡动脉入路的途径在腹部疾病的血管介入治疗中,一定会成为主流途径。
李庆东 教授
目前大多数术者仍然习惯使用股动脉入路,但对于需要多次介入治疗的肿瘤患者,更换桡入路,能提高患者舒适度,增强患者治疗信心。
黄明 教授
虽然目前,我们在实际临床中仍然是股入路为主,桡入路作为补充,但我相信桡动脉入路,本身具有诸多优势,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普及,在未来一定会成为术者主流的选择。
胡继红 教授
介入科的术者大多优先接触到的是股入路,在由传统的股入路逐渐习惯桡入路的过程中,应该综合考虑各种情况,选择使患者获益最大的入路方式。
赵许亚 教授
TACE治疗是介入科医师熟悉的手段,但是近年来,HAIC治疗已经给介入科医师带来很大的挑战。作为介入科医师,更应该熟练掌握并应用经桡动脉入路介入技术,为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。
李庆东教授表示,今天的会议非常精彩,与会专家围绕桡动脉入路相关的问题进行了非常充分的讨论,使大家获益良多。
黄明教授表示,本次会议内容丰富,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各自临床实践经验,对于大家未来选择入路方式提供了有益参考。会议讨论热烈,精彩纷呈,感谢所有与会嘉宾的付出!感谢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交流学习的平台!
一站式栓塞介入通路解决方案